咨询案例

字体:   

《集聚与FDI的效应分析及政策建议》研究成果摘要

发表时间:2012-01-12 阅读次数:7646次

上海大学预测咨询研究所,完成时间:2008年3月


        上海大学预测咨询研究所在2005.8-2008.1期间承接完成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基金项目《集聚与FDI的效应分析及政策建议》。项目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FDI的区域化集聚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提出的,目的是研究FDI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力的推动作用。

围绕课题的研究目的,咨询报告主要探求以下问题:
        FDI和产业集聚的关系如何?
        FDI集聚在中国的分布和发展态势如何?
        FDI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力的作用如何?
        FDI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
        FDI集聚对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如何?
        提升FDI集聚对技术创新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对策是什么?


        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咨询报告从国家层面、上海市层面和集群内企业层面着手,来研究FDI集聚对技术创新、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这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咨询报告以FDI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全国34个省市为区域单元,实证研究了FDI集聚对技术创新力、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咨询报告以FDI集聚的高端形式FDI集群为对象,研究了上海FDI集群对技术创新力、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再次,咨询报告以浦东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集群内部企业间协同学习效应的实现途径。最后,报告对提升FDI集聚对技术创新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优势提出对策建议。


1. 中国篇
        中国篇研究了FDI在中国的集聚趋势,并对中国的FDI集聚进行了定量识别,并研究FDI在中国的集聚对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影响: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和《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数据,对FDI在中国的集聚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首先,中国的FDI数量继续大幅增长,而且外商独资在利用外资额中的比重快速增大,由1999年的38.68%增加至2005年的71.22%。其次,中国的FDI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且加入WTO后,外商在华投资区位的选择上出现了明显的“北上”趋势,而“西进”则不太明显。


        通过实证研究对中国FDI制造业集聚进行了识别,并分析了中国FDI集聚的特征。首先,以中国制造业的19个行业研究为研究对象,产业集聚的研究单元为省级行政区域。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测算出中国19个制造性行业1993至2005年的产业集聚β指数。其次,采用行业集中度CRn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行业以从业人员排名前四位的省市所占的比重及市场份额之和,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产业集聚指数与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吻合,也进一步验证了产业集聚指数对我国制造行业集聚程度验证的准确性。最后,报告利用O’Donoghue和Gleave(2004)关于产业集聚识别的标准区位商方法,对中国19个制造性行业的主要集聚区域进行识别,主要就是在中国的三大核心区域:环渤海湾地区(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和山东)、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和珠三角地区(广东),得出FDI集聚分布区域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其中上海的制造业FDI集聚数量达到7个,其次是天津7个,广东4个。报告还对中国FDI集聚区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四个特征:1.我国大多数产业在区域上的集聚程度较高;2.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业集聚程度有下降趋势;3.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有较强正相关性;4. 我国的市场一体化存在障碍,在现阶段仅处于初中级水平。


        对中国FDI集聚对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报告以中国三类FDI 集聚之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样本,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FDI集聚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得出结论:(1)政策环境与集聚创新存在正相关性;(2)知识溢出对集聚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是非常明显;(3)集聚规模对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劳动力素质对提升集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其次,借助Barro和Martin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并拓展Ottaviano和Ciccone模型分析所考虑的因素,依据统计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整体上考察FDI的集聚效应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结论:(1)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国内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投入;(2) FDI通过较高的劳动要素投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3)FDI在要素投入数量方面的贡献下降,而在要素质量和效率增进方面的贡献却逐渐上升;(4)FDI的集聚效应在全国范围内不明显,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吸引外资大规模持续进入的重要因素,而FDI对实际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却并不明显。在东部地区FDI的集聚效应相当显著,FDI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了一种区域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效应,FDI的大规模集聚,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中西部地区FDI的集聚效应相对很不明显,市场化的引资面临较强的路径依赖,经济发展绩效也相对较差。总之,FDI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其集聚经济效应,在对全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方式、质量和效率产生越来越重大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地区差距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最后,报告以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样本,研究中国FDI集聚对区域竞争优势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在FDI集聚整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中,政策与集聚经济总量以及效率的相关性最大。这说明,政策的优惠是我国FDI集聚竞争力最强的拉动力。我国的FDI集聚依然处于发展初期,本地产业链的完整程度以及市场因素并不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因素。随着FDI集聚发展的逐渐成熟,以及政策优惠的逐渐普及,市场因素和产业链因素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2)嵌入层的两个指标中,科技资源嵌入与FDI集聚经济总量和整体效率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我国FDI集聚内企业多分布于传统产业或制造加工业,对科研的利用程度较低。与科研资源嵌入不同,资金资源嵌入对FDI集聚经济总量以及整体效率的正相关性十分明显;(3)网络层指标是一个FDI集聚竞争力能否体现的关键因素。外围层和嵌入层的指标需要网络层为载体才能渗透至集聚内的所有企业,通过网络层产生的网络效应进而增强整个集聚的竞争力;(4)由于节点层诸多指标如企业家精神和公司治理结构无法量化,我们仅考虑了企业平均规模这一因素,该因素与整体集聚的效率显著相关。随着企业平均规模的增加,企业规模效益递增,整个集聚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但如果平均规模过大,也会导致人员冗繁,效率降低。数据表明我国FDI集聚内企业平均规模适度;(5)剔除不显著的影响因素后,影响我国FDI集聚整体竞争力的因素的层次由外至内可归结为:政策-资金-网络-企业自身。


2. 上海篇
        上海篇进一步深化全国篇的研究,以FDI集聚的高级阶段FDI集群为研究对象。


        首先进行了上海FDI集群的识别。报告基于《2005上海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上的统计数据,设计了一个集群识别流程,选择行业Herfindahl系数、Gini系数及行业集中度综合衡量上海各行业的产业地理集中水平,并根据赫芬达尔系数大于0.15或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大于0.6的标准,选出具有地理集中现象的行业。进而对以上得到的地理集中行业进一步计算其标准化区位商。最后结合定性考察,识别出在上海形成地理集中、集群和FDI集群的产业。研究发现:地理集中行业有7个,分别是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集群行业有3个,同时也验证了它们也是FDI集群,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其次,研究了上海制造业FDI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报告分析了衡量技术创新的四个主要的评价指标:R&D投入指标、生产率指标、新产品指标和专利。将21个样本行业分为:一般行业、地理集中行业和FDI集群行业三组,统计分析这三类行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集群发展对于行业创新的作用是确定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也就是说,上海集群发展对行业创新的溢出效应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这一溢出效应十分显著,即集群化程度每升高1%能导致新产品1.377%的增长。但集群内企业不致力于当地市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群创新效益的发挥。此外,报告比较了上海典型FDI集群“通信设备制造业集群”与全国同行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的差异,认为制约该行业技术创新的三个关键因素,分别是:(1)投入规模;(2)产出效益和利用外资;(3)国内研发和合作。规模方面广东第一,产出效益和利用外资方面上海最强,但在国内研发与合作方面上海排名较后。


        最后报告研究了上海现代服务业FDI集群对区域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对上海现代服务业FDI集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1)现代服务业FDI集群发展对上海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现代服务业FDI集群具有的品牌效应,客观上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筑起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环境;(3)现代服务业FDI集群作为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提高了上海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和都市的影响力。


3. 集群篇
        报告认为“协同学习”是推动集群创新优势提升的核心,而企业间协同学习效应得以实现的途径包括人员集群内流动、企业合作、企业衍生、非正式交流、相关机构支撑和政府角色的发挥等。考虑到企业衍生这一因素调查起来十分复杂,且难以分级衡量,故报告仅考虑除企业衍生外的几个因素对集群企业创新的影响。报告以浦东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集群内部企业间协同学习效应的实现途径。


        首先,报告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调研问卷,并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因为张江是浦东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大量知名集成电路企业聚集于此,产业链发展也较均衡,故将主要调研对象限定在张江集成电路和相关产业的集群企业,问卷调研和访谈是在张江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的协助下完成的。
 

        然后,对调研问卷进行定量分析。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方差分析的F统计值为24.1101,P<0.0001,说明该问卷的重复度量效果良好。总体一致性Alpha系数为0.7498,说明问卷设计内部一致性较好,而且内部结构良好。相关分析的结论显示,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以下五个因素的影响,分别为:企业间合作行为、非正式交流、与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产学研合作和政府扶持。


        最后,结合问卷定量分析的结果、访谈的收获以及通过张江集成电路等渠道获得的相关资料,报告对影响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五个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促进该集群创新的五大协同学习机制,分别为:企业合作、企业间非正式交流、产学研合作、中介作用及政府扶持,其中企业垂直合作对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最突出。但集群中人员流动和企业正式交流对该集群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另外,虽然产学研和企业水平合作对提升该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贡献较大,但未受到多数企业的重视。而对外资过度依赖、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是该集群创新升级的制约因素。


4. 建议篇
        报告为了研究我国FDI集聚对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竞争优势的作用,分别从国家层面(全国篇)、上海市层面(上海篇)和集群层面(集群篇)分别展开了研究。建议篇总结在全国篇、上海篇和集群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FDI集聚对技术创新力、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优势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两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从区域宏观环境的方面出发来探讨促进FDI集聚三大效应的对策建议,

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建议:

(1)营造有利于FDI集聚形成和发展的环境。交通通讯、能源、配套服务体系等硬环境要素是推进外资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在宏观经济要素和硬环境要素基本给定的情况下,软环境要素对外商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

(2)推进FDI集聚的发展,必须加强专业化与分工。专业化与分工的一个间接效应便是推动技术不断进步,提高集聚区内部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外资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FDI集聚内部,企业之间的特定关系本身就隐含着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它是产业集聚化的基础条件,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FDI集聚能否正常运营和良性发展。

(3)建设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配套问题能否得到顺利解决直接关系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和FDI集聚的营造;

(4)健全集聚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与知识创新带来的系统利益是正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越高,创新的垄断利益就越大,创新倾向就越强,从而提高了技术知识被开发创造出来的可能性,增加了技术知识的供给数量,这对集聚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

(5)选择、引导,并支持FDI集聚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对于大多数FDI集聚的发展来说,要么是有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要么是由龙头企业引导。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是FDI集聚发展的内在增长引擎,在提升集聚技术创新、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其次,由于FDI集聚发挥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来完成的,所以报告在建议篇的第二部分着重就提高我国FDI集聚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对策建议。

建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促进合作创新激励制度建设,加强行业内部的内外资企业间技术交流,加强外资企业与上下游内资企业的联系,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的扩散;

(2)研发投入是促进创新的直接推动力,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集聚的研发力度。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和引导与国内企业和产学研的合作交流,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的能力;

(3)人才是集聚创新活动的展开的主要投入因素,集聚和集聚内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和管理。第一,建设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为人才聚集创造条件。第二,优化集聚内部环境,使企业留得住人才。第三,建立集聚企业员工培训机制,减少人才流失;

(4)加强行业协会和技术中介机构的作用。首先,政府应该放松对行业协会的管制,对其进行拨款,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还应使集聚企业逐步认识到行业协会对于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方面作用,积极加入对行业协会的投资建设中去。最后,鼓励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在集聚内落户生根。

上海市咨询业行业协会     上海市南昌路47号2号楼2407室     电话:021-53821058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     <沪ICP备19034346号-1>  

您是第:Web Site Counters个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