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08-20
阅读次数:170次
谢招煌
科创中心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五维思维”体系,同时要充分运用包括国资基金、产业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在内的各种工具做好产业组织,以充分放大科创产业的外部性和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上海考察时指出,希望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至此,科创中心建设在上海五大中心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以央地协同、部市协作、上下联动等独特的方式共筑科创中心。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目标到2025年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本文基于连续两届的G50最佳国资基金管理人排行榜,从“产业组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及价值回报”四个维度对国资基金管理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走访,基于国资基金管理人以产业组织者身份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试图提出一些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梗阻与解决建议。
一、国资基金在服务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一些现象
上海国资加上央企及外地国资在沪体量总规模超30万亿元,为完成国家战略上海任务尤其是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为科创中心建设发挥了“压舱石”功能,未来将随着科创中心建设的深入,以及监管指挥棒的优化,会更高效地发挥“顶梁柱”的作用,将积极以“科创产业组织者”的身份参与科创中心建设。在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领域内表现尤为突出,或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完成了诸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或基于海外并购、大企业拆分团队创业等方式培育孵化了沪硅产业、翱捷科技、澜起科技等链主企业的0到1再到100,并在逐步延链、扩链,为科创中心建设100到1000持续进行资本赋能、产业赋能。
但科创中心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国际化的高端人才配套,需要一流的大学及科研院所、大量的创新创业企业、丰富的科创金融配套、科创政策体系来共筑科创中心高地,过程中需充分放大高校科研机构基础前沿领域技术原创溢出效应、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平台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构建大科学装置的战略科技力量验证支撑体系、政府及国企的场景验证及试错支持、金融与股权投资基金的资本扶持等五要素,点线面网立体空间五维系统协同推进。
实践中,因国资监管32号令等监管及考核指挥棒等原因,国资基金往往对基础前沿、新型研发机构、大科学装置及场景赋能等工作进行回避。从思维方式上来看,目前大部分国资基金具备丰富的资本思维,但是在科创中心建设需要的科创思维、产业思维、长期思维方面尚待提升,尚缺串珠成链的主动性。国资基金在基金需要的五个平衡中更多选择了资本流动和财务回报,导致出现了“投资金额很大,股权比例很小”“品牌很大,影响力很小”等现象,普遍选择了“打猎”方式获取回报,缺乏科创产业组织者应有的“种地”思维。究其原因,表面原因来源于指挥棒、考核及私募基金本身需要在有限的周期内对有限合伙人的财产进行保值增值的要求,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目前的科创先导产业、未来产业对于地方政府的GDP的提升、税收和就业的贡献度存在较大的长期性和外部性,无法短期见效,导致发展缓慢。
二、国资基金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建议
第一,在科创文化营造上,赓续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尊重资本、敬畏市场,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育、养、扶”土壤,在国资基金体系内逐步培养“科创文化”,以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共谱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中国资本。
建议在监管部门,尤其是对国有出资延伸需要涉及到的审计、巡视、纪委、监督等部门普及私募基金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方法论,为科创文化的塑造营造信息对称的环境,充分认识科创投资的外部性及对产业的延展性,以便在科创中心建设领域高效响应“国企敢干”的号召。
建议在国有企业内弘扬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鼓励国资基金往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等研发端进行汇聚,为科创企业提供海纳百川的氛围,整合应用端的资源,鼓励国资运营平台和产业集团充当“科创产业组织者”“科创产业集成商”,为外溢性强的科创产业提供更多“妈妈式”的服务,提供科创产业“育、养、扶”土壤,重塑城市精神。从目标导向引领科技创新,为国资创投被投早期企业提供中试路径、验证路线及场景赋能,真正服务科创企业中小企业陪伴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在科创产业布局上,完善长三角科创产业地图,明晰产业分工,突出上海科创中心龙头引领地位,为科创产业布局“体检”,形成“脑袋在上海、心脏在五大新城、身体在长三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合态势,共建服务科创的现代产业体系。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与科创中心建设的深度融合是当前产业分工的一个重要工作,突出上海科创龙头引领地位的同时,也主动为科创产业企业的产能转移谋划长三角区域分工,从功能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资本布局多个维度谋划长三角科创产业地图,全面为科创产业进行“体检”。应在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植入上海科创战略任务,打造一个可复制、有能力服务长三角科创战略的上海国资团队,轻资产、强服务、优工具、活机制,在尊重市场、敬畏资本的前提下,形成国内科创活动、国际科创链接,以及“脑袋在上海,身体在长三角”的科创产业分工态势,联动长三角各地政府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科创产业新篇章。
建议把“脑袋在上海、身体在长三角”的产业布局模型优化为“脑袋在上海、心脏在五大新城、身体在长三角”的科创产业分工和布局,协同三省共建服务科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在科创重点突破上,围绕科创“核爆点”,从科创策源到国有资本助力,通过明确国有资本的核心功能,提升国有资本核心竞争力,为行业找技术与为技术找行业双向奔赴、多元融合。
围绕新动力及生物医药等科创核爆点,通过需求引领、资本赋能、产研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的产业组织力、科技创新力、安全支撑力,为行业找技术与为技术找行业进行深度耦合。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同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多引导国有资本,在投资期投早投小,在被投企业投后比例大,产业影响力大。通过核心功能的构建,加上本有的市场化基因逐步形成上海国资创投的核心竞争力。
重新构筑“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新型科创基础设施,联动产学研用,以产业集团的需求借助平台公司及国有资本的力量深挖科研院所的技术所在,为行业找技术。为典型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特殊人才研发的技术嫁接资本的力量、产业集团的场景,共同找到能应用的场景进行中试及验证,以“破界、掐尖、补短”的精神增强被投企业创新能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状态完成为国资创投和国资投资平台为技术找行业和国资产业集团为行业找技术的双向奔赴。
第四,在科创金融环节,完善顶层设计,横向打通纵向搭桥,通过场景串联将科创孤岛变岛链,借助验证基金、天使母基金合力服务科创中心建设,丰富国资国企服务科创中心的工具箱,真正做到“放开、搞活”。
建议设立产业资本协同委员会,统筹各个委办局,打通委办局诉求,形成“行政思维+企业思维+资本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的五维团队,服务科创中心建设。建议设立针对高端科创人才的人才基金,针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领域的种子母基金,针对创新创业孵化阶段的天使母基金,并全球遴选基金管理人,以赛马制方式市场化补科创短板。建议组建为技术找行业的“科创验证基金”,交由市场遴选具有新型研发机构孵化经验、具备行业验证和技术验证能力的机构进行管理,为科创领域的验证提供智力和资本的双重守护。建议组建为行业找技术的VC基金,母基金群的对外投资参照深圳国资创投20条经验,不做产权登记和备案。
未来,科创母基金群的构建及战略性功能类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同时通过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和中小企业融通,将有助于改善目前科创孤岛现象,通过科创金融的助力及科创场景串联,以打通科创孤岛为初心与原点,切实服务上海科创堵点的疏通,合力服务科创中心建设。同时鼓励上海各金融机构推出“投贷联动”的金融产品,切实从科创企业发展规律角度,为科创早期企业“扶上马、送一程”,真正履行金融服务实业的使命与担当。建议公司型创投所得税优惠措施在有限范围内(科创中心)延展到合伙企业,以鼓励更多机构投早投小投久。针对科创企业、科创投资企业及科创服务企业参照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采取工资总额单列,不纳入集团总盘子,鼓励国企敢干、内部敢创业的氛围。
第五,在科创空间环节,构建产业资本、产业金融、产业空间的逐层递进的科创产业育养扶服务梯队,提供孵化器、园区载体、技术验证平台和场景串联赋能科创企业。
鼓励各区进行科创招商,尤其是对口特色产业园区,通过市区联动方式优化布局科创产业空间,串珠成链,结合科创产业地图形成科创产业园区布局,并统筹谋划全市统一管理,与科创梯队资本形成联动,真正形成产业资本产业金融产业空间闭环的科创育养扶培育生态。建议谋划科创金融集聚区,为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找到根据地。
第六,在国资监管环节,优化指挥棒模式,从“募投管退”到“募投管推”,侧重考核各平台公司和产业集团在“推动”科创企业验证、中试过程中的助力度,义务与权利高度匹配,构建“市场友好型、创新友好型”的生态,通过提高国有资本的核心竞争力来彰显国有企业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
第七,在人才环节,在科创投资机构中选取投过钱有切身利益感受的投资合伙人构建设立先导产业、未来产业的投资专委会“切口要小、落点要实”,以人才链补齐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
建议借助国资基金联盟、国资基金50人论坛等国资背景投资机构的投资合伙人,构建1+3+6+X产业体系的投资顾问专委会(即战略与产业发展顾问委员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专委会+新能源、新材料、新动力、新装备智造、新一代信息计划、新发展专委会及脑机科学、量子计算机等未来产业专委会),体现“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
建议管理赋能科创企业,鼓励设立“科技创新商学院”,针对科创企业家、创业者,培养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更深度赋能科创企业家创业者,培育懂科创、懂产业、懂资本、懂管理的科创企业家。
(来源:《上海国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