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崛起之路:制造业转型服务化
发表时间:2016-12-22
阅读次数:849次
阳 军
我国工业产值在08年奥运会前后就已超越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到今天,我们也一直在倡导“转型升级”,制造业转型服务化可谓是其中的一条必由之路。
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人口多,就业稳定是大局,不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做工了,跑去搞研发、营销,去做服务业,不现实。所以工厂实体是我们大众就业的主要通道之一,这点我们不必怀疑,也不能去玩实业“空心化”。但是,这不代表我们的制造业只能做中低端的加工贴牌,只能分享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微薄利润。事实上,当年的美国也是在工业实体称雄世界之后,逐渐从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化过渡,然后发展到以高科技研发+金融等服务业+营销全世界的立国之路的。
通用电气公司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传统的制造业产值占到85%,服务产值只有12%。而目前,通用“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到70%。这些转变的根源是韦尔奇所实施的新服务战略---大力发展信用卡服务、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寿保险甚至卫星发射。这种“养鸡取蛋”的“资本服务”创新模式,为通用电气带来了大量新客户和发展后劲,避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同质化价格战。
同样,IBM曾经是一家单纯的打字机硬件制造商,但是现在,它已成功转型为“硬件+网络+IT软件服务”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IBM咨询业在我国的扬名,正是因为同华为合作上亿元的管理咨询项目,并协助华为走上流程化系统化规范化国际化之路。
海尔公司因为其总裁张瑞敏倡导的“管理倒三角”和“工厂小微创客”的经营模式,继续领跑业界同行。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早在2009年,张瑞敏已提出海尔要从传统的家电制造商转型,做“美好居住生活服务商” 的产业链定位。
以上案例,说明一个道理:制造业成熟到同质化竞争、价格战之时,就是要转型升级的时候了。当然我们不是说富士康不行了,相反因为它在电子代工领域的专业和巨大的体量,是苹果、三星等品牌跨国公司首选的合作对象。但我们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制造业是国力原始积累的必要阶段,制造业服务化是英美等发达国家曾经实践过的创新价值、利润倍增的成功之路;而服务业产品化则是西方列强正在走的路。
实际上,我们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型企业,也强调服务的重要性,而且有一支强大的售后上门服务队伍,只不过不少是为了产品质量问题每天东奔西跑的救火,而不是如西门子、IBM等一样为客户上门做专业的硬件升级操作培训,以及软件升级的收费服务。两者的服务化高下立见。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可能跨跃式的立竿见影,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创新过程。制造业服务化,不仅包括维护和修理,还包括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产品专业培训、系统集成、技术支持以及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信息化智能化服务。这些作为产品无形部分的服务,提高了附加值和销量,是制造业逐步走向研发+营销“微笑曲线”的预演和前奏,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来源:《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