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培训

字体:   

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

发表时间:2014-07-21 阅读次数:2253次

 

高粱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我国工业技术整体上落后于西方,中小企业过度竞争,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多受制于人,自主技术创新和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在强势外资的竞争面前缺乏明确的应对策略。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以技术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发展战略为导向,统领经济改革和发展政策,综合考虑政府和企业、微观竞争和综合协同、开放性和自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技术政策、市场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之间的配合。

一、我国工业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前30年,我们在一个农业国的基础上,集全国之力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科技体系,以及初步配套的基础设施。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尽管这个工业体系还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国,但这已经是我国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突出优势,是日后经济起飞的物质基础,来之不易。

1978年后连续30年,我国GDP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其中工业增长是主要贡献因素。1978年-2013年,工业增加值从1600亿元增至21.9万亿元(其中发电量净增16倍),工业规模从1978年的世界第10位升至第1位,占世界工业总量的20%。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尽管我国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改革开放的本意,是要消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激发经济活力,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加快现代化建设。

二、工业领域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指导思想的检讨

1992年以来,在工业领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有如下几方面。

①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股份化改制,下放各项经营管理权,原则上取消亏损企业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直至破产、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政企分开、政府机构不再管企业。撤销工业主管部门(工业部、经贸委撤销,后恢复工信部),原工业部属重点企业均绝大部分下放地方。③科技体制改革。原部属科研院所(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一律转为企业。④原则上取消对企业进口装备的限制,作为“入世”的配套政策。⑤扩大开放。对外资实行普遍优惠政策,不断放宽外商投资领域和股权比例。⑥对私营企业的鼓励优惠政策,等等。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回避其中的问题。只有认真总结经验,克服弊病,才能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在工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面,以下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1、理论界盛行对“市场化、自由化”教条的迷信和为改革而改革(市场是服务于发展的手段而非目标)的倾向。不少人固守30年前的老经验,将国企产权改革、反垄断、鼓励非公经济、减少政府干预等诉求绝对化,缺乏工业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对我国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自身状态、前进方向(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目标)若明若暗。

2、改革的着眼点,仅限于推进国内的市场化,无视全球化的环境和强势外资的挑战,开放缺乏分寸感和“度”的把握。过于相信“自由贸易”教条、迷信“外资=中国企业”,单方面对外资实行普遍优惠,放任外资扩张渗透。面对跨国公司的系统竞争优势(规模、组织、技术、国际营销等),缺乏应对思路和相应政策。

3、经济发展战略长期受“唯GDP、比较优势论”影响。“引进消化吸收,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方针一度淡化,组织重大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政策执行不力。有人将以国企为主体的工业核心部门斥为“错误的赶超战略”的产物,主张任其在国际竞争中自生自灭。另一方面,片面宣扬“融入全球化”、“承接西方产业转移”,各地竞相招商引资、抓GDP,忽视培植自主技术能力和产业体系、忽视自主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主导权部分旁落。

4、淡忘“以我为主”的科技工业现代化战略,过分依赖“市场换技术”,耽于“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买技术成果=获得技术能力”幻觉;弱化政府协调的科技攻关机制,分头引进外资或技术,对西方技术封锁被动应付。自主创新的意志和能力受到压制。

三、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结构的变化

1.国企大规模改制的后果

1995年-2005年全面推进国企改制,出台鼓励“民进国退”的政策(不断扩大外资准入领域,出台新旧“非公36条”等),致使我国工业实现了充分的市场化和高度开放。

其间,我国工业结构经历了剧烈变动。约80%国企破产,或通过MBO等方式转为私人企业或三资企业,6000万职工下岗,自有技术队伍损失惨重。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衰落,工业核心部门面临生存威胁。一些人不顾产业结构的危局,一意孤行搞全面私有化、“靓女先嫁”,甚至鼓励“战略投资者”(跨国公司)并购我国重点骨干企业、拆毁综合国力的支柱。2004年-2006年的改革大争论,遏制或减缓了这一势头。

2、目前工业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分布情况

在煤油气田、电力、石化、冶金、交通运输装备(铁路、造船)、军工等大型战略性或命脉性行业,仍由国有经济占主导或绝对控制地位,民营企业在铁矿已占绝对优势。

在机械加工、化工、造纸、制药、建材等行业,三种经济成分激烈竞争,民企在部分领域占绝对优势。国企在装备制造业产值中占1/5(电子、仪器仪表仅1/10)。其中为国防和基础工业提供重大装备的“国宝”级企业,近10年获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民营企业(私营+各类非国有控股)分布在所有竞争性行业。除少数大中型企业和十几万家科技型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组织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技术研发的眼光和实力,处于拼成本竞争的状态,尚不具备与跨国公司抗衡、充当“创新主体”的实力和机制。很多行业集中度过低,技术档次低,行业协调差。

三资企业(外资+港澳台控股)。1979年-2012年我国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超过1.28万亿美元,外企在许多行业已位居前几名,反客为主。外企独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工业体系面临被外资侵蚀分割的危险。

外资企业在中国注册,带来了资金和现成技术,带动了就业。但从权益的归属、资源可动员性与可调控性的角度看,外资企业不能计入综合国力的有效部分。

外资在纺织服装、轻工类、电器设备占销售额30%左右,一般装备制造业占20%-30%,电子通讯占76%,仪器仪表占46%。轮胎(橡胶)、水泥、玻璃、电梯行业中,前几大企业均为外资;在电机、工程机械、工业锅炉、工业汽轮机、低压电器等行业的重点企业,都有被外资“斩首并购”的情况。

轻工业开放程度更高。外资在该领域占据主导权的,典型者有制药、日用化学品、一般金属制品、饮料、肉制品、粮油加工等。此外,外资还向农业、种子、物流(流通)、快递、零售(超市)、农产品储运网、城市供水供气、金融及各类服务业(会计、律师、咨询、信息)延伸,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关系国计民生。我国经济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3、国有企业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尽管国有经济在总量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但自2000年以来,总体的绩效逐步改善。关于国企和非国企的效益的对比。在竞争性行业(如装备制造业)中,就工业增加值率指标看,各类所有制企业差别很小(都在26%左右)。私营企业的资产利润率远高于国企,但因工资成本差异、各行业资本构成的差异和税率差异等因素,资产利润率只能说明部分问题。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2001年报告指出:工业行业可分为“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两类。典型如:服装厂需要根据市场快速变动及时调整产品样式的能力,而电厂的效益主要来自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可以在适合自身优势的领域发挥作用。我国国企目前主要分布在技术驱动性强、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这是和国企管理体制的特征大体适应的。

国有企业的贡献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产业的支柱作用。如大型装备制造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一家大企业可带动数十上百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服务商、拉动社会需求和就业。大企业和众多中小企业是共生共存的关系,龙头企业的发达就等于中小企业的兴旺。

第二,国有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国企仅占经济总量的20%,上缴税金占全部税金的38%。就企业上交税费占全部盈利(企业利润+各种税费)的比重看,国企为60%以上,私营和外资企业在30%-35%之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每100元主营业务收入所交纳税金、附加和增值税,国企为8元,私企为3.2元,外企为2.3元”(2011)。这导致国企利润率明显低于非国企。

第三,国企职工的工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所有制普通职工的工资(平均大约是其他类型工人的2倍),“国企职工收入高造成贫富差距”的说法是牵强的。非公企业高管薪金与工人工资之间的巨大差距,是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国企工资水平较高,实际上是平衡一次分配格局的积极因素。

第四,骨干国有企业对提升综合国力发挥了中坚作用。过去10年,国内成长起一批特大型企业,到2012年中国大陆有70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其中66家是国有企业。国企在自主创新、进口替代、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保障了国内的巨大需求。铁路系统将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相结合,使我国铁路装备制造和铁路运输能力跨上了新台阶。国有骨干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如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70万千瓦水电机组、特高压交流/直流输变电系统、第三代核电设施国产化、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大型施工机械、港口起重机械,以及多种高端机床、工业控制系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带动了整体工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在一系列敏感领域冲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第五,关于“国企垄断”问题。属于自然垄断范畴的铁路、电力网、电信网、城市供排水系统,以及油气体勘探开采等事关全社会福利和国家战略的领域,由国家增强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必要的。为避免因垄断造成的价格、腐败等问题,需要加强政府监管。这一类行业的运行效率更多来自技术和管理,且更强调社会责任。如果委托私人企业运营,则效率和社会责任的效果不一定理想,反而提高政府监管难度和运营成本(如英国铁路网私有化的教训)。

事实证明,在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市场化的环境下,国企通过自身的改革逐渐适应了市场竞争。国有企业不仅没有“拖经济发展后腿”,而且对国家的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以及兼顾收入分配的公平方面,都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发挥了特有的优势。曾经流行的“国企冰棍论”,只反映了特殊时期的情况。

(未完待续)

(来源:《中研网》)

 

 

上海市咨询业行业协会     上海市南昌路47号2号楼2407室     电话:021-53821058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     <沪ICP备19034346号-1>  

您是第:Web Site Counters个访客